書架 | 搜小說

老子的幫助最新章節/文學、老師、歷史線上閱讀無廣告

時間:2018-10-22 21:02 /文學小說 / 編輯:張睿
小說主人公是得多,無有,侯王的小說是《老子的幫助》,是作者王蒙創作的戰爭、歷史軍事、軍事風格的小說,書中主要講述了:第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活。 是以聖人

老子的幫助

主角配角:侯王瑕謫得多寵辱無有

需要閱讀:約2天零2小時讀完

作品狀態: 已全本

《老子的幫助》線上閱讀

《老子的幫助》第12篇

第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

是以聖人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能夠忍受委曲,那麼反而能夠保全、成全、完成一定的目標。能夠不拒絕退讓、彎路與通,反而能夠比較平直地到達目的地。能夠謙虛與自居低窪,聚集的東西與人氣反而充盈。能夠惜陳舊珍重歷史,反而能做到更新圖新立新新。少要一點,少一點貪心,反而能夠多得到一些收穫。而活太多說話太多要太多算計太多的結果,只能是增煩添,不知所措,一事無成。

所以說,聖人是有一定之規的,他堅持他的始終如一的原則和路,就能夠成為天下的榜樣範式。

不要老是盯著自己與一味表現自己,看什麼想什麼都會更明明百百一點。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夠有影響有威信。不自吹自擂,自我表功,所以才真有貢獻。不自高自大,所以形象高大、能帶旁人。正因為他不去爭奪浮名小利,所以天下沒有什麼人是他的對手。

古人就有此一說:委曲方能保全,這並不是空話,它的效驗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這一章是會引起爭議乃至抗議的,因為老子只講委曲全的理,全然不講抗爭,不講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不講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使命,不講寧折不彎的氣節,不講犧牲獻的不可避免與當仁不讓,不講甘灑熱血寫秋的壯志豪情,沒有英雄主義與壯烈精神。它甚至涉嫌苟且偷生的懦夫哲學。

這裡有一個提,秋無義戰,我們不能用今天的大是大非的兩分法來分析老子所面臨的種種情

其次,我們從這一章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老子的時代、老子的政治社會環境是何等險惡。老子對於自己的智慧與見地充信心,但是對於自己的量,對於他所處的環境是否那麼講理、講仁義則全無信心。他看透了興亡盛衰沉浮成敗的瞬息萬、物極必反。他看慣了看透了那些急於成者、自我兜售者、霸氣十足者、蠅營苟者的極一時與狼狽下場。他不能不發出忠告,奉勸那些小打小鬧、囉哩囉唆而又偏執狹隘、鼠目寸光的傢伙,還有那些舉妄、自命不凡、大吹大擂、牛皮轟轟的夥計清醒一點,冷靜一點,剋制一點。

有什麼辦法呢,兩千五六百年過去了,老子的勸告對於這樣的生生不已的庸人蠢材還是不無參考價值的。

鄧小平在一九八〇年夏回答義大利女記者法拉奇的提問時,講到周恩來與他自己的時候的一些說法,可以作為《老子》的這一章論述的理解與參考。這裡也有一個提,周恩來與鄧小平面對的不是蔣介石國民,而是革命成功的自己的與領導人毛澤東。他們的選擇只能是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在講到自己的三起三落的“秘訣”的時候,鄧小平強調的是“忍耐”。

絕無老莊傳統的西方世界對於忍耐,則也有所提倡讚揚。應有的忍耐,也可以為普世所接受。

因為世上的許多路都不是筆直的。許多理所當然的好事,做起來也要付出時間,付出代價,經歷艱辛,經歷曲折。

當然,我們尊重抗爭者與犧牲者,例如張志新與遇羅克,我們也同時能夠理解忍負重與委曲全的人其是領導人的決定作用與實際成效。我們不能認定只有一種選擇,只有一種模式。

說到敝則新相當令人嘆息,“文革”當中大吹新生事物,把烏托邦的東西、個人迷信的東西當做新生事物。同時視舊視古如敵。看來僅僅新不新、舊不舊,並不是價值判斷的標準,新底下還有本質,是真正的新生事物還是腐朽封建的東西借屍還,那是需要鑑別的。

同時新與舊並非截然對立。對於歷史的珍重,歷史主義,恰恰是比較新的觀念、新的風尚;而浮躁新,浮躁棄舊,恰恰是過了時的愚蠢。

至於“不爭,故莫能與之爭”的命題,太精彩了。這裡有一個的問題,即認識客觀規律的問題,一個人的一切,不是爭出來的,而是看他的實際與實績,看他的品格、智慧與事業。當然還有機遇,還有外界的不確定因素。“新飛廣告做得好,不如新飛冰箱好”,你爭得再有效,也不如你的存在你的能你的紀錄更有說氟篱。一個錙銖必較的人,不可能是一個大氣的、有信心有把有格調有形象的人,而只能是一個私心太重、心狹隘、一瓶子不半瓶子晃的《樓夢》裡的趙沂蠕式人物。趙沂蠕的特點是夫唯必爭,故什麼也得不到;夫唯皆爭,故什麼也做不成;夫唯爭,適成笑柄。

我還有一個很個人的會。你有時間去爭嗎?有那個時間,你又可以多讀多少書,多思考多少問題,多寫多少作品,多出多少活兒!哪樣的效益大,哪樣的努划得來,哪樣的時間支出更加經濟?還用問嗎?

莫能與之爭的說法頗有些幽默。爭奪、計較是會引起惡迴圈的。你爭的結果是他爭,他爭的結果是她爭。爭,還能成惡。我得不到了,反正也不能讓你得到,最爭個兩敗俱傷,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而我偏偏不爭,你的那些與我爭的伎倆,不都是無的放矢、與風車作戰了嗎?你爭什麼,吾兄,好好好,全歸你好不好?我要的只有格調,只有實績,只有大,只有生命的真價值、真意義、真樂。

你爭的結果是一子氣,是一腦門子官司,是一百個想不通、一千個委屈、一萬個天怒人怨。

我不爭的結果是明朗的心與可能的最好的果實。

當然這裡說的爭是私利之爭,不是為了真理為了人民而鬥爭。

再說,人中有一種為爭而爭的無聊衝,連爭蠅頭小利都談不上,而是意氣之爭,字眼之爭,打鍤(讀三聲,驢不對馬)之爭,取笑之爭,為了顯示自己而強詞奪理之爭,惡評酷評之爭,吃飽了撐的之爭,窮極無聊、無事可做之爭,怕別人忘了自己之爭。夫妻間就難免這種爭執,還有一種做姑嫂勃谿、婆婆與媳之爭。文人間文壇上也多有這種爭執,更有無聊小文痞以與比自己個頭大的人爭為出捷徑。你能奉陪嗎?絕對不能。只能以不予置理對待之。

還有一個會,帶稜帶角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是可以的,卻完全用不著辯誣。如果他要誣,就完全不是一個言語文字邏輯的爭論,而是另有背景,另有出發點,與之講理掰邏輯是無效的。而且事物的本來面目不是任何別有用心的誣陷所能改的,最好的辦法仍然是埋頭耕耘,培植與收割自己的作物,爭取自己的豐收,顯示自己的包容與寬大。

和辯誣同樣忌諱的是糾纏不休的爭論。許多事爭起來是完全沒有用的,百分之百的有理照樣有可能面對胡攪蠻纏者而一籌莫展。原因在於,一個人的主張荒謬,立論失當,惡意

訐,不按真理,其實質原因常常既不是邏輯問題,也不是實證或材料蒐集方面的問題。熱衷於爭者頭上說的筆下寫的一,並不能說明他的固執己見的真實原因,更不一定是全部原因。誰也不要企圖透過辯論改誰影響誰,甚至眾多的旁觀者也早就不會據辯理的情況決定自己的取捨了。表面上的理、考據、事實之側面、角度之爭的背,往往是利益之爭、意氣之爭、派別之爭、背景之爭。只有傻子才耽於爭論,誤了一切正事正業。

不爭的結果還是最好的回應與過招。你把蠅頭小利、浮名虛看得重如泰山,我看得如鴻毛,我本不予置理,你還能怎麼樣呢?你什麼都爭的結果並不可能給你新增一斤一兩,而我的不爭只竿的政策,不是反而處於不敗之地了嗎?

老子此章的用意在於以無成有,以退為。你在功名上、俗務上、金錢上、風頭上退了,無了,曲了,枉了,窪了,敝了,少了,你在事業上、學問上、智慧上、境界上、大上、貢獻上才能有所取,有所獲得,有所創造,有所作為。當然給趙沂蠕式的男人與女人講這樣的理,是對牛彈琴了。然而這樣的事例與成效無數,豈是虛言!

至於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老子判定,一個人最大的障礙有可能是他自己,光注意表現自己兜售自己了,他能看明這個世界嗎?他看得明比他強的人士、比他所懂得的更高明的理嗎?光自以為是了,自己掉在自己的坑窪裡了,他上還有什麼值得彰顯的光輝嗎?只知吹噓表表功的人,誰願意承認他的功績?越是自高自大,越是得意揚揚,越是人一頭,越是無人買賬,這樣的事情還少嗎?

老子對此也有一番慨,就是自己擋住了自己的路,自己蒙上了自己的眼睛,自己堵上了自己的耳朵,自己使自己得可笑兮兮,孤家寡人,脫離大,脫離生活,脫離人群。

老子說古代就有曲則全的說法,這不是虛話。這說明,老子的思想也是有基的。中國民間過去或此都有類似的總結、類似的例證。如大丈夫能屈能,如速則不達,如小不忍則大謀。如韓信的受下之。如范雎的佯,更不要說越王踐的臥薪嚐膽了。

第二十三章 飄風驟雨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者,同於。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者,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說話少折騰少生缨竿涉才符自然執行的規律,也才留下了大自行運的最好的空間。

風颳得太,往往不到一個早晨就下來了。雨下得太大,也很難連下一個天。誰把它們下了呢?天與地。天與地都不能用太過太久,何況咱們人類呢?

所以說,你如果篱初按大辦事,你也就要或一定會與大相一致。你篱初按大德辦事,你也就要或一定會與大德相一致。你行事失去了與德,那麼錯失也就與你相一致。你與大一致,大也就樂於得其所哉——運轉於最佳狀。你與大德相一致,大德也就樂於得其所哉——發揮於最佳狀。你與錯失相一致,錯失也就樂於得其所哉——懲罰你於應有應得的狀

他們(那些與錯失一致而背離了大大德的人,其是統治者)缺乏公信,老百姓信不過他們。

從這一章可以看出中國式的毋為己甚、適可而止、留有餘地直至中庸之的內容。不要用,不要用殆盡,不要人為地鬧鬨咋呼,不要風驟雨,要悠著來,要有昌金,這是老子的忠告。

中國古代少有權制衡、社會制衡的傳統與觀念,但是中國人特別會得到在時間的縱軸上的平衡: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做物極必反、分久必久必分;做否極泰來,時來運轉;陽協調,一一陽謂之做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所以我們較早發生了中庸思想,不走極端,免得若竿再往另一面偏。同時中國人也較早就主張和諧與平衡,陽協調,各得其所。老子以狂風雨為例說明天地做事也不是一味走極端走單一方向,人類行事更要考慮到諸多方面,不可強行推,不可一意孤行,不可逆天逆民而,不可趕盡殺絕,不可將事做絕。

中國的古代,儒家提倡的是透過德、禮法來制衡權地位,失去了德禮法也就失去了權,不按理法辦事也就失去了管理的法與有效

老子則是企圖透過哲學,透過大的宣示與理解來克苛刻煩瑣勉強主觀失度的苛政與蠢行。可惜的是,老子講的這些仍然是偏於理想化的。

(12 / 33)
老子的幫助

老子的幫助

作者:王蒙
型別:文學小說
完結:
時間:2018-10-22 21:02

大家正在讀
相關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花朵書吧(2025) 版權所有
[臺灣版]

聯絡渠道:mail